可降解塑料作為重要的替代產品,廣受市場關注。如果大規模推廣可降解塑料,可降解塑料制品是否夠用?價格是否能夠被消費者接受?
事實上,替代產品所需的原料供給不必擔心。記者在采訪時得到一組數據:2020年底涉及禁限塑料制品的消費量在30萬噸左右,而同期生物降解塑料產能在40萬噸左右。即使不考慮其他非塑制品的替代能力,就單單使用生物降解塑料一種替代品,也能夠滿足需求。
與此同時,業內相關人士認為,《意見》實施后,公眾的消費習慣將得到進一步改變,有更多的人會主動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此外,一些減量化設計新產品、可重復利用制品、布袋、紙袋等產品的市場供應也可以消化一部分的替代需求。
長期來看,生物降解塑料產能也有保障。據專家介紹,至2025年底,《意見》涉及禁限的塑料制品總需求量預計在百萬噸以上。目前,為滿足市場需求,有關替代品生產企業尤其是生物降解塑料生產企業和投資者均在積極加大投資、擴大替代品產能規模。
據專家統計,PLA原料方面,浙江海正公司在年底將產能擴大至4萬噸,安徽豐原5萬噸生產線已在今年9月投產,同時30萬噸的生產線也已開建,預計2022年還將新建50萬噸生產線。PBAT原料方面,新疆藍山屯河公司12.8萬噸產能基礎上已開始規劃建設新的12萬噸生產線,珠海萬通在6萬噸產能基礎上已開始建設新的6萬噸生產線并規劃建設3萬噸PLA生產線,金暉兆隆公司1.2萬噸和杭州鑫富公司1萬噸生產線基本穩定生產供貨,營口康輝石化公司和儀征化纖公司各自3萬噸生產線已經建成投產,甘肅莫高2萬噸生產線11月將投產,另外萬華化學、浙江華峰各自3萬噸生產線正在建設中,上海彤程、山東瑞豐2個公司各自6萬噸生產線已經公告要進行建設。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如果相關企業產能按計劃達產,PBAT和PLA的規模在2022年將達到百萬噸以上,基本能滿足2022年底替代供應能力。在2022年如果這些產能均達產、單個工廠生產線產能達到20萬噸以上后,生物降解塑料PBAT受技術進步、規模效應等因素推動,預計成本會下降,銷售價格也隨之有較大幅度下降。”
此外,為推進替代品市場發展,促進供需雙方精準銜接,相關協會也在積極行動。近期,在中國商業聯合會、中國石化聯合會、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等行業協會的組織下,需求方餐飲、商超商家與供給方可降解材料原料及制品企業進行了可降解材料的精準供需對接會,不少商家進入了采購流程。此外,中國商業聯合會還與中國連鎖協會、中國烹飪協會、中國飯店協會組織召開商貿流通領域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會議,邀請有關部門和重點企業獻計獻策,為政策交流搭建平臺。
廢塑料回收利用成績亮眼未來更應注重規范化、規模化、產業化
廢棄的塑料餐盒、一次性塑料水杯在回收后加工造粒可成為再生塑料PP類產品,回收的各種飲料瓶、奶瓶、沐浴用品瓶等造粒后做成新的工藝品、塑料袋、木塑桌椅等再生塑料PE類產品;以PP洗衣機回收料為主材,改性加工成為以PP汽車外飾裙板、保險杠、車燈、腳踏板為主,汽車內飾儀表臺、立柱等專用料;以ABS電視機、電腦殼、空調殼等為主料,做成汽車外飾保險杠、車燈、電子IT類、打印機、鍵盤等專用料;以PS電視機、電話機外殼等為主料,重新制成電視機、打印機背板及外殼、3D產品……這些再生塑料產品的供應都為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據介紹,當前我國擁有著全世界最大的廢塑料回收利用和處置能力,國內的廢塑料材料級回收率超過30%,2019年回收利用量為1890萬噸,整體回收利用率約為30%,并不差于其他國家和地區,例如歐盟、美國、日本廢塑料的材料級回收率分別約33%、10%、28%。同時,如按照將材料回收以外的能源化利用(如垃圾焚燒發電)、化學回收(如裂解制油)都計入廢塑料回收率的標準,我國廢塑料的回收率超過60%(我國廢塑料的能源化利用率約30%),特別是回收利用價值高的PET飲料瓶,據有關方面測算,我國PET飲料瓶材料級回收率已達94%以上。
值得關注的是,為逐步改變塑料回收利用領域以往“散亂污、臟亂差”的傳統面貌,大幅提升自身綠色循環利用的價值,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2015年以來,根據《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廢塑料利用產品的退稅比例達50%。2017年至今,一系列進口廢物管理政策的實施,快速、有效禁止了國外輸入性廢塑料,國內塑料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2018年,廢塑料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施行后,確定了廢塑料綜合利用企業的準入門檻,確保加工過程符合環保要求。2020年,《意見》、《通知》相繼發布,進一步強化對塑料回收再利用的管理,為全面推進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關于下一步塑料回收利用發展方向,據專家介紹,廢塑料回收利用的規范化、規模化、產業化升級是重點。一是要推動廢塑料回收體系與垃圾分類相銜接,注重廢塑料回收利用的全鏈條運營、協同處置,鼓勵規范化利用,杜絕二次污染的產生和劣質再生產品對人體的危害。二是推進低值廢塑料配套服務,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回收處理。提高廢塑料分揀加工能力,提升廢塑料加工利用技術水平。三是健全再生塑料產品相關標準和管理制度,規范和擴大再生利用原料和制品的市場,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對使用再生原料產品的認可度。